傍晚放学,一群家长在幼儿园门口排队,大家都会忍不住比比孩子身高。“我家都快110厘米了”,“我们家才101,会不会太矮?”“听人说要查生长激素,是不是真的得打针?”焦虑像气团一样在人群里扩散。其实,身高既受遗传、营养、睡眠、运动等多因素影响,也不能忽视体内激素的调节作用。下面咱们层层拆解,把家长较常问的疑问一次讲清楚。
遗传>环境?先算“靶身高”
公式很简单:
男孩=(父亲身高+母亲身高+13)÷2±5厘米;
女孩=(父亲身高+母亲身高−13)÷2±5厘米。
用计算器敲一下,就能大致知道孩子将来的“理论区间”。如果目前身高落在区间下限以下,再考虑下一步检查。遗传不是答案,却是较重要的一块拼图。
一日生活里藏着的长高钥匙
1. 晚上21:30前入睡:生长激素自然分泌高峰在深睡眠期,拖拉到23点等于白白错过。
2. 每天40分钟“蹦跳类”运动:跳绳、篮球、摸高等纵向刺激,能让骨骼产生微损伤→修复→长长。
3. 鸡蛋、牛奶、深色蔬菜轮着吃:高品质蛋白+钙+维生素D打配合,原料才跟得上。
4. 周末别宅家:户外运动晒太阳10分钟,可合成足量维生素D,省下补剂的纠结。
个子矮到什么程度要看医生?
● 3岁到青春期前:年增长<5厘米;
● 任何年龄:身高低于同年龄、同性别标准曲线P3(也就是100个孩子里倒数第3);
● 伴随食欲差、经常生病、夜里频繁惊醒、明显骨龄提前或落后。
出现以上信号,可到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做系统评估(电话:18024563970;地址: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号17楼后栋,地铁5号线中山八站D口出步行约500米,公交52路、34路、256路直达珠江桥脚站)。
生长激素检查到底查什么?
门诊不会一上来就抽血。医生通常先:
①量身高、体重,画生长曲线;
②拍骨龄片,看骨骼成熟度;
③问家族史、出生体重、病史;
④必要时做生长激素药物激发试验,通过两次不同药物刺激后抽血,判定垂体分泌储备够不够。
整个流程舒适、时间短,孩子只需在护士姐姐的陪伴下“睡一觉、抽两管血”即可。
哪些孩子可能需要外源补充?
生长激素制剂并非“长高神药”,它只对符合条件的孩子适用,例如:
● 明确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;
● 特发性矮身材且预测成人身高明显低于遗传靶身高;
● 小于胎龄儿2岁后仍追赶不足。
用药前,医生会再次评估骨龄、肝肾功、甲状腺功能,排除禁忌后才制定方案,并定期复查调整剂量。补充期间仍需结合营养、运动、睡眠管理,缺一不可。
家长容易踩的三类“增高坑”
1. “增高药粉、膏药”没正规批号,风险未知;
2. 保健品大量补钙、补锌,反而压制铁吸收;
3. 盲目做“断骨增高”“拉伸仪”,劳民伤财。
遇到直播间打包票、朋友圈神方,先打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咨询热线18024563970问一问,能减少很多弯路。
写在的安心话 孩子像一棵小树,生长节奏各有不同。有的春天猛蹿,有的秋天才发力。只要曲线稳定、年增长在合格线以上,大多无需额外干预。如果确实有疑问,带上孩子、病历本和历次身高记录,预约一个生长发育专科号,医生会和你一起找到较合适的答案。
上一篇:广州治疗儿童矮小哪个医院好
下一篇:没有了